纽斯频通讯社首尔10月31日电(记者 崔宪圭,编译 周钰涵)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自2014年7月后时隔11年3个月再次访问韩国。在出席亚太经合组织(APEC)庆州峰会后,他将于11月1日与韩国总统李在明举行首脑会谈。
此次"11·1韩中会谈"被视为李在明政府在美中对立局势中如何处理对华关系的重要试金石。中国方面则对韩国在美国"对华围堵战略"中倾向美方的动向仍保持警惕。
|  | 
习近平访韩比预期推迟多年,主要原因在于"萨德事件"与新冠疫情的爆发。尽管如此,自2014年习近平访韩后,韩国多位总统先后访问中国,此次回访延迟多年,也显示两国高层外交一度中断。
这种罕见的"外交沉寂"如同私人关系疏远,意味着韩中关系的冷却与距离感。
此次习近平主席以国宾身份出席庆州APEC峰会并访韩,被视为在"萨德事件"造成冷淡局面后推动韩中关系正常化的重要契机。
外界普遍期待此次访问能带来松绑"限韩令"等象征性举措,被认为是两国关系修复的"信号弹"。
然而,经过10年,韩中之间的"温差"依然明显。美国以经济封锁、半导体制裁、印太战略及韩美日军事结盟持续对中施压;而中国则以不信任和忧虑的目光审视韩国的外交动向。
在美中对峙加剧、国际格局剧变的当下,韩中两国面临的障碍远超2016年"萨德部署"时期。
回顾过去,即使面对复杂局势,历任韩国总统仍多次与中国展开建设性互动。
2008年5月29日,李明博总统在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以"吊唁外交"形式访华,亲赴灾区慰问,令中方深受感动。同年8月,他再次访华出席北京奥运,与胡锦涛主席将韩中关系提升至"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朴槿惠执政时期,韩中关系一度达到顶峰。2014年7月,习近平主席访韩,引发热议——他在担任总书记后选择先访韩、后访朝,一度使中朝关系短暂降温。
|  | 
| 图为30日上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抵达釜山金海国际机场,对韩国进行国事访问。【图片=APEC、韩联社】 | 
2015年9月,朴槿惠访华,与习近平并肩登上天安门城楼,共同出席中国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式,场面一度成为韩中关系象征性的高光时刻。
但好景不长,2016年韩国部署萨德反导系统引发严重摩擦,"限韩令"随之实施,人员往来骤减,经贸合作亦遭重创。
文在寅政府时期,双方尝试修复萨德裂痕。他2017年访华,提出"萨德三不"论(不追加部署、不参加美导体系、不发展韩美日军事同盟)。
2019年,他再度访华,但随着疫情爆发与美中矛盾升级,中方回访再度搁浅,"限韩令"解除无果。
如今,习近平时隔11年重访韩国,被赋予修复韩中友好关系的重要期待。
舆论普遍认为,如果此次访问能带来"松绑限韩令"等实质性信号,将成为两国关系改善的关键一步。
但与此同时,韩国也需展现基于信任、深化"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决心与行动。期待11月1日韩中首脑会谈取得丰硕成果,让习近平此访成为打破冰封的"破冰之旅",为韩中关系注入新的温度与希望。(完)
韩国纽斯频(NEWSPIM·뉴스핌)通讯社


 
                
 
           
       
                         
                                     
                                     
                                            
 
                                                     
                                                    







 
                         
                        